2019年度获奖建筑师矶崎新(1931年-2022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岛大分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当我成长到足以开始了解世界的年纪,海峡对岸的广岛被投下原子弹,我的家乡毁于一旦。我是在核爆中心附近长大的,那里是一片满目苍夷的废墟,建筑物摧毁殆尽,甚至看不到城市的影子,我身边只有兵营和避难所。因此,我对建筑的最初体验是一片虚空,我开始考虑人们应如何重建家园和城市。”

Isozaki (right) 4 years
矶崎新(右)4岁

1954年,矶崎新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在1987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丹下健三的带领下,开始步入他建筑职业生涯的学徒期。1963年,他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这一时期盟军占领结束后的日本已恢复主权,并在二战造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荡中寻求物质层面的重建。“为了找到最适合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我不能停留在单一的风格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矛盾的是,这也变成了属于我的风格。” 

他的创作实践从当地开始起步,在他的家乡和福冈都有许多建筑作品,并迅速扩展至群马、大阪和东京。他职业生涯早期的重要作品包括大分县立图书馆(1962-1966,日本大分),1970年世博会节日广场(1966-1970,日本大阪),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1971-1974,日本群马)以及北九州市立美术馆(1972-1974,日本福冈)。

Isozaki and Jasper Johns (photo courtesy of Shigeo Anzai)
矶崎新和贾思培·琼斯(照片由Shigeo Anzai提供)

矶崎新展现出超越所处时代的全球视野,有力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对话。1980年代,他凭借首个海外项目——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1981-1986,美国加利福尼亚)一举成为国际建筑界的领军人物。他完成的超过100多个的建筑项目中享誉国际的作品还包括: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设计的圣乔治宫体育馆(1983-1990,西班牙巴塞罗那);迪士尼总部大楼(1987-1990,美国佛罗里达);深圳文化中心(1998-2007,中国深圳);2006年都灵冬奥会冰球馆Pala Alpitour(2002-2005,意大利都灵);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2003-2008,中国北京);安联大厦(2003-2014,意大利米兰);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2004-2011,卡塔尔多哈);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2008-2014,中国上海);以及湖南省博物馆(2011-2017,中国长沙)等。

Opera de Lyon
里昂歌剧院

早在1960年代,矶崎新就提出了“空中城市”构想(1962,日本东京),这是针对新宿地区的未来主义规划,由凌空悬跨于老旧城市上方的建筑、住宅和交通系统构成,以期应对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的变化。尽管这一计划并未实现,矶崎新仍在其他加速发展的经济体中继续践行城市规划的主张,例如近期他在中国和中东开展的建筑项目。

通过他的批判性著作,以及作为重要建筑竞赛的评委,他为世界各地青年建筑师们实现创作理念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60年来他的作品除了其标志性的建筑,还涵盖了哲学、视觉艺术、设计、音乐、电影和戏剧等领域。

他曾以大分县立图书馆和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荣获日本建筑学会年鉴奖(1967年和1975年于日本),其它荣誉还包括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军官勋位(1997年于法国),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1986年于英国),由他担纲策展人的日本馆荣获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最佳国家馆金狮奖(1996于意大利),西班牙公民功勋大十字勋章(1997年于西班牙),意大利国家勋章(2007年于意大利),以及佛罗伦萨双年展洛伦佐终身成就奖(2017年)。他曾当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1994年)与美国艺术文学学院(1998年)名誉会员,以及日本艺术院(2017年)会员。1979年,他成为普利兹克建筑奖首届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并于此后连任五年。

Allianz Tower (photo courtesy of Allesandra Chemollo)
安联大厦, 照片由Alessandra Chemollo提供

矶崎新建筑作品个展包括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加利福尼亚)和东京车站画廊(日本东京)展出的“矶崎新:1960-1990建筑作品展”;布鲁克林博物馆(美国纽约)、博洛尼亚现代艺术画廊(意大利博洛尼亚)、荷兰建筑学院(荷兰鹿特丹)、英国国家建筑学院(英国伦敦)、米罗基金会美术馆( 西班牙巴塞罗那)和摩尼·拉扎里斯顿艺术中心(希腊塞萨洛尼基)展出的“矶崎新:建筑作品展”;里沃利城堡当代艺术博物馆(意大利都灵)和塞拉维斯当代艺术博物馆(葡萄牙波尔图)展出的“矶崎新- 电气的迷宫”;以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北京)、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中国上海)和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展出的“矶崎新-未建成”。

矶崎新曾在数所美国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纽约州,纽约),哈佛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和耶鲁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他常驻冲绳,于日本、中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设有工作室。

矶崎新荣获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 

他突破建筑学框架,提出了超越时代和国界的问题

2019年3月5日,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日本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学者矶崎新成为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该奖项是国际上公认的建筑界最高荣誉。

Ōita Prefectural Library, photo courtesy of Yasuhiro Ishimoto
大分县立图书馆,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在国际建筑界同行中,矶崎新以富有远见而著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的前瞻性思维方式、对“空间艺术”的深入执着以及超越国界的工作方法屡屡得到事实印证。这位多产的建筑师一直致力于促进东西方之间的对话,重新诠释建筑领域的全球化影响,并鼎力支持年轻从业人员的培养发展。通过对各大洲建筑技术的掌握、对场地和环境的理解以及对细节的丝丝入扣,他的严谨与灵活得到了完美展示。

2019年度评委会的评审辞这样写道:“他兼具对建筑历史和理论的深刻了解,勇于拥抱前卫,从不满足于复制现有;他对有意义建筑的追求也反映在他自己的设计作品中,直至今日仍然不拘一格、不断演进,其方式方法总有新奇之处。” 

矶崎新在建筑方面的早期成就出现在盟军结束对日本的占领之后,当时这个国家正努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重新站起来。“我想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所以在30岁之前,至少进行了十次环球旅行。我想感受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并在日本国内广泛游历,也到访过伊斯兰 世界、中国的深山乡村、东南亚以及美国的大都市。只要有机会我就要这么做,而且我一直在问自己:什么才是建筑?”这位普奖得主回忆道。

在重建过程中,他不仅用大分县医馆(1959-60)及其附楼(1970-1972,日本大分县)和大分县立图书馆(1962-1966,日本大分县,1996年更名为大分艺术广场)等建筑作品改变了家乡地貌,还对东西方社会之间的相互交流进行了重新定义,日本设计理念也由此对欧美地区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 

Palau Sant Jordi, photo courtesy of Hisao Suzuki
圣乔治宫体育馆,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MOCA Los Angeles, photo courtesy of Yasuhiro Ishimoto
当代艺术博物馆,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在西学东渐之风盛行的时代,矶崎新成为第一批赴海外建造楼宇的日本建筑师之一,他深受‘全球公民’ 理念影响的建筑设计也真正走向了国际化,”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评论道,“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建筑正需要这种沟通。” 

他的建筑在几何空间结构上看似简单,却拥有理论支持与意义内核。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1981- 1986,美国洛杉矶)是建筑师的第一个国际项目。尽管存在争议性和地域环境上的双重挑战,矶崎新凭借对建筑尺度的清晰认知,将印度红砂岩建筑进行体量上的重组,使问题迎刃而解,同时运用黄金比例与阴阳理论贯穿始终,唤起东西方关系的互补性。

矶崎新的前卫方法是多变的,通过相互关联的时间和形式概念(矶崎新称之为“ma”),根据各种环境的需求和影响做出调整。他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全面解决方案反映了对特定背景、环境和社会需求的深刻敏感性,并籍此显现出全球普遍性和本地特殊性之间经过深思熟虑的关联。美浓陶瓷公园(1996- 2002年,日本岐阜县)是一个坐落在层叠山谷中的陶瓷博物馆,它保留了周围的植被,同时通过室外露台、观景台和可以俯瞰四周的高地,化身为地貌形态的延伸,局部用石砖和陶瓷做装饰。圣乔治宫体育馆(1983-1990年,西班牙巴塞罗那)最初为1992年夏季奥运会而设计,采用半地下结构,以尽量缩小这座能够容纳17,000人的设施的外部特征,反而突出了邻近蒙锥克山的景致。圆形屋顶采用加泰罗尼亚拱顶技术建造,而斜坡形状则受到佛教寺庙的启发,同时使用砖、瓦、锌和石灰华等本地可获取材料作为饰面。 

“矶崎新是一个先驱者,他认识到对建筑的需求是全球性与本地化的统一——这两种力量构成同一个挑战,”评审委员会主席斯蒂芬·布雷耶法官表示,“多年以来,他不懈努力,确保世界上具有悠久建筑传统的地区不局限于这一传统,而是助力传播这些传统走向世界,同时从其他地区有所借鉴。” 

评审委员会同时注意到获奖建筑师慷慨奉献之精神,从过去到现在,他持续提携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建筑师,其中不乏日后成长为业界翘楚的杰出才俊。目前为止,矶崎新的建筑作品已经跨越60年,超过100个已建成的作品遍布亚洲、欧洲、北美、中东和澳大利亚。其他著名的作品包括北九州市立美术馆(1972-1974,日本福冈),筑波中心大厦(1979-1983,日本茨城),水户艺术馆(1986-1990,日本茨城),奈良百年纪念堂(1992-1998,日本奈良),Pala Alpitour体育馆(2002-2006,意大利都灵) ,安联大厦(2003-2014,意大利米兰),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2004-2011,卡塔尔多哈)和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2008-2014,中国上海)。

矶崎新是第46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也是第八位来自日本的获奖建筑师。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定于今年5月在法国巴黎举行,届时公共演讲活动也将同期展开。 

矶崎新生于日本九州岛大分市,他博学多才、影响力深远,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建筑师。1960年代,矶崎新创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成为首位在东西方之间建立深厚而持久关系的日本建筑师。他对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学识渊博、见解深刻,他拥抱前卫,从不安于重复现状,而是勇于挑战。他对意义非凡的建筑孜孜以求,创造出卓尔不群的优质建筑精品,直至今日仍不受风格派别所限,反映其持续不断的演化,始终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别出新意。 

50余载的建筑实践中,矶崎新通过他的作品、著作、展览、组织重要会议和担任竞赛评审,对全球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支持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青年建筑师,赋予他们机会发挥自身潜能。福冈香椎集合住宅(1988-1991)以及富山县Machi-no-Kao(城镇面貌)计划(1991-1999),他便邀请年轻的国际建筑师在日本共同开展城市催化项目。

MOMA Gunma, photo courtesy of Yasuhiro Ishimoto
群马县立 近代美术馆,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矶崎新的作品类型多样化,包括从乡土特色到高新科技的多元呈现。显然,他没有追随潮流,而是在走自己的路。从1960年代初的“空中城市”规划理论,足见他对于未来城市图景的早期探索,该设计构想是建造一座凌空盘错于传统城市之上的多层城市空间。他在日本家乡的早期建筑作品之一大分县立大分图书馆(1966)堪称日本粗野主义风格的建筑杰作。而北九州市立中央图书馆(1974)和1974年开放的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等项目则揭示出一种更为个性化的建筑美学探索。美术馆的建筑设计采用立方体造型,清晰的几何形态反映出他对空间留白与格网结构的偏爱,以期在展示不断更新的艺术作品时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感。 

Qatar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photo courtesy of Hisao Suzuki
卡塔尔国家会议 中心,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LUCERNE FESTIVAL ARK NOVA, photo courtesy of Iwan Baan
琉森音乐节新 方舟音乐厅, Iwan Baan提供

多年以来,矶崎新的影响范围和项目作品已经扩展至全球众多国家,涵盖各种不同的规模和类型。在美国,矶崎新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当属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1986)和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迪士尼总部大楼(1991)。前者是对拱顶形式的设计研究,或者他所称的“圆柱体的修辞学”,后者则是对几何形状更为有趣的创作应用,颇具后现代风格。

许多人通过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圣乔治宫体育馆等著名建筑了解到他的作品。他曾在中国主持设计诸多堪称典范的建筑作品,例如位于北京、2008年开幕的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以及位于广东的深圳文化中心(2007)。 

矶崎新近年来仍保有非凡的创作活力,不断创造建筑代表作,如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2011), 与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合作为2011年海啸受灾地区设计的可移动充气音乐厅“新方舟”(2013), 以及2018年落成的米兰新地标——气势恢宏而不失优雅的安联大厦。这些建筑作品无疑再次证明了他的实力,理解错综复杂的区位环境并由此创造出一座非同凡响、精心设计、鼓舞人心的建筑,从城市尺度格局到建筑内部空间都成功可行。

显然,他是当代全球建筑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不断的探索中,不畏变革,勇于尝试新思路。他的建筑作品不仅基于对建筑本身的深刻理解,更是基于对哲学、历史、理论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他融汇东西,绝非模仿拼贴,而是另辟蹊径。作为慷慨奉献的典范,他支持并鼓励其他建筑师,无论处于竞争关系或共同合作项目。鉴于上述原因,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选出矶崎新作为2019年度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评审委员会

斯蒂芬·布雷耶(主席)

安德烈·阿拉尼亚·科雷亚·杜·拉戈

理查德·罗杰斯

妹岛和世

本妮德塔·塔格里亚布

拉坦·塔塔

王澍

玛莎·索恩(常务理事)

颁奖典礼地点

法国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凡尔赛曾被作为法国事实上的首都超过100年之久,也是1919年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凡尔赛条约》签署地。

凡尔赛宫最初是路易十三于1624年建造的狩猎行宫,此后由路易十四不断扩建,并于1682年宣布为王室官邸,直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最早参与扩建工程的两位建筑师包括路易斯·勒沃(Louis Le Vau)和儒勒·哈杜安·孟萨尔(Jules Hardouin-Mansart),后者增建了宫殿的南北两翼、教堂、宫廷住宅和作为17世纪镇宫之宝的镜厅。宫廷画师夏尔·勒布伦(Charles Le Brun)负责装饰设计,勒·诺特(Le Notre)规划宫殿景观,巴黎著名的杜乐丽花园便是出自他的手笔。路易十五后又委任雅克·加布里埃尔设计修建了皇家歌剧院。 

凡尔赛宫现共占地800余公顷,整个建筑群包括大小特里亚农宫、由路易·菲利普(louis - philippe) 改造、以6万余件藏品展示法国五个世纪历史的博物馆、凡尔赛皇家歌剧院和广阔的花园。 

1995年,建筑师安藤忠雄曾于坐落在宫殿庭院的小特里亚农宫被授予普利兹克建筑奖。

Photo by
凡尔赛宫,©EPV-A Roucher

 

获奖揭晓

建筑启蒙

初露锋芒

全球灵感

80年代的文化

未来

颁奖礼精选

完整颁奖礼